close

用刀,解生活中的缚

缚刀 FU DAU《第二屆天使好物》設計師 舒郁勝 專訪




就像是牛頓因為一顆蘋果發現萬有引力,張開雙眼觀察生活,創意自然源源不絕,不相信嗎?看看曬衣桿那塊紅色的塑膠膜,你覺得可以用在甚麼地方?來自台灣的青年設計師舒郁勝想到了,他應用在傳統竹藝上面,利用塑膠受熱後產生的收縮力「縛」住彈性極佳的竹片,打造環保兼具輕盈現代外觀的多功能小刀,作品「缚刀」遴選陶作坊第二屆「天使‧好物」工藝設計良品贊助計畫,獲得評審團關注,現在量產正式進入陶作坊通路,在生活中,擁有一把輕鬆的刀,解決隨機發生的不可確定,「缚刀」就是猶如天使般的療癒好物。

---------------------------------
週五晚間眾人正要以享樂跨過周末,寒風中歡聲喧嘩著接下來的行程,我們和舒郁勝約在他私人工作室,一棟舊公寓的頂樓碰面。


(位於舊公寓頂樓的工作室,是舒郁勝與朋友共同創作、激發靈感的地方,遍布材料、包裝2014/12/12陶作坊攝影)

小坪數的簡潔空間,散布各種竹材與器具,就著前方大工作桌,他坐在矮凳上,神情有點疲憊,但手上還是拿著作品,眼神散發光芒的開始侃侃而談。
 
「當初做縛刀的時候,其實是 Project中的 Side Project,概念發想源自掃把上的包覆塑料,在打掃時觀察到握手的材質很特殊,想把它應用在竹材上……」
 
以傳統竹藝結合設計,利用熱塑塑膠遇熱收縮的特性,洗鍊展現塑膠束縛力,與彎竹的自然張力,省去黏合介質,減少了材料浪費與生產步驟,「缚刀」背後友善土地,保留台灣傳統工藝的精神理念,讓它徵選上陶作坊第二屆天使好物,未來即將透過近五十間門市通路推廣至兩岸。

一個彎,數次失敗

正是勇於嘗試的懵懂年歲,畢業自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的舒郁勝早在學生時期便持續與外界激盪、碰撞,參與林曉瑛主持的Bamb∞計畫,將竹的傳統脈絡連結至當代設計:「一開始Project在跑的時候,我們是鎖定所有台灣能用到的天然材料,團隊最後決定使用竹材,在南投竹山鎮住了大概2-3個禮拜,實地踏訪不同風格的工藝老師,和他們討論、學習,才慢慢了解竹的媒材特性。」
 
這種田野調查式的技術交流,亦體現在「缚刀」身上,舒郁勝說他不知道從竹山來回臺北多少次,材料選用本土自產的孟宗竹、製法來自師傅的經驗傳承:「在縛刀的創作中,彎竹其實非常困難,因為要180度彎曲,所以耗損率高,也由於竹子的特性易受氣候關係影響,所以可能做好之後它會回彈變形,也有可能在受力之下,底部斷裂……」,他接著苦笑,告訴我們自己第一次嘗試彎竹,失敗了大概四、五十支,後來參照老師傅的技術,才找到手感。


(彎竹在氣候潮濕的時候成效較佳,用熱風槍緩慢加熱竹材並施予適當力道,要小心不要斷裂2014/12/12陶作坊攝影)

流浪,是為了找到家的方向

如同藝術家透過創作反映社會脈絡,舒郁勝總在設計背後,表述對在地文化的關注,從生活感知尋找起,有一段期間,他曾經背著行李,流浪至印度:

「當背包客的期間,莫名的想家,不斷地想怎麼會來這個地方。然後想起家鄉環境,所有的細節忽然間一清二楚,掃把的顏色、器具的凹痕、外面街道上常常經過的雜貨店……」
 
當生活在他鄉,以本我角度觀察事物,就會開始對照自己文化與其他國家的差異性,反而更深刻釐清我們的特色是甚麼。現今竹業工藝拓及的地域性,主要在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印度以及部分南美國家,台灣於其中,背負著保存與創新任務。
 
「設計思考的最後,都會回到土地」,舒郁勝說他最近工作之餘發展的幾項計畫都與台灣在地有關,在傳統工藝逐漸沒落之今,「缚刀」銜接著過去至現在,實踐傳承精神。



arrow
arrow

    陶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